背景:
普陀区教育局采购社会上的“中小学素养课程”以丰富区域内的学生课余生活并提升他们的素养。尽管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选择了类似“思维导图”这样的可以有助于学习的课程,还是有极少量的学校选择了“职业人生”“社会创新”课程。未爱教育带着由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开发的《职业人生》课程走近了仅仅只有17个学生(整个学校只有17人,是新建初中的第一个班级,预初大概12岁左右的孩子)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区实验中学。我们会给大家陆续的呈现课程为这个体制内暂时的小规模学校带来的礼物。
孩子们喜欢做就会去做了吗?他们怎么表达自己的喜欢呢?他们如何理解喜欢做和职业的关系的?这节《职业人生》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班级里孩子们的喜欢有了一些发现,但更多是发现过程中对于如何与孩子链接的发现和疑惑。这些发现和疑惑,是通往孩子内心的大门的一条缝隙。期待这个分享可以让我们彼此都有更多的对孩子的看见。
除了游戏,孩子有很多和我们链接的通道
在第一次课之前,学校的金老师提醒我,这批孩子比较内向,可能上课的时候会比较沉闷,建议我多注意调节下气氛。我坦言,我是个不那么有趣的老师,我自己对思维的碰撞更感兴趣。所以虽然我知道也会做很多好玩的游戏,但是我确实不太擅长和孩子们玩游戏。于是,第一节课我决定不做游戏破冰,用问题和问问题的方式来打开他们的思维和对这节课内涵的理解。
第一次课结束的时候,学校的金老师肯定地跟我反馈,大多数地孩子还是被带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还是挺活跃的。我挺高兴,开始更坚信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自己带动学生参与的方式,游戏是其中的一种。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很多种方式和老师建立联结,而其中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方式,更是方式背后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给到平等的机会,每个发言都需要被倾听……
如何让规则帮助我们更好的链接
第二节课一开始的时候,我将收上来的作业随机的发给每位同学,请同学们做作业之间的互评。同学们开始兴奋起来,迫切地想要跟那位有缘分地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开始边拍大腿边笑,有的同学是隔着老远就舞动手里的作业想要提醒对方,还有的怯怯地看向周围是不是有人拿到了自己的作业。可是,当我邀请大家站起来分享的时候,上来就是“我觉得这位同学非常的茫然”。其他同学就开始想要知道是谁是谁?开始新一轮的骚动。
我意识到,是需要花点时间来建立规则了。于是,请大家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这节课分享的规则是什么。大家共建了三条规则,第一条是“保护隐私”,是一位害羞的上节课几乎没有举手过的姑娘提出来的。第二条是“不评判”,我们也由此发展出不评判的评价方式是“我看到了(注意到了)什么事实?”,“我给这位同学的建议是什么”以及“这位同学对我的启发是什么”。第三条是“尊重发言人”,如果有想法在倾听完发言后举手表达。每一条提议都是超过半数就通过。
我们有了很好的对话机制,不仅是我和同学们的,也是同学们之间的。那么如果有同学触犯了这些规则该怎么办呢?被提出来的建议有“罚站一节课”、“出去,剥夺上课资格”、“我们就评判这位同学”、上节课那位很有系统观的同学说“第一次犯规提醒,第二次……”但是这些都没有半数通过。
后来我追问了大家以及那个同学,在这个相对来说考虑更周全的提议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对于提议的同学要好好思考为什么似乎自己说的很有道理的提议不能被接纳。另外我们对“如果一位同学违规我们就评判他”做了一点讨论,同学们用一个规则明确禁止的方式去惩罚一个违规的同学,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尝试修正一个错误,这样对吗?同学们还在思考,但是我知道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而我,也确实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讨论在孩子之间需要更多,在成人这里又何尝不是呢?
我就是不好好作答,看你怎么办?
职业选择和兴趣爱好紧密相连。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兴趣爱好的方式更多是从“我喜欢做什么”开始的。课堂上,我用“集体想法交换市集”(5分钟内,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和其他同学去交换想法,最后请获得想法最多的同学分享)的方式请每个同学去搜集同班同学对“我喜欢做什么”的回答。最多的一个孩子搜集到了14个想法,其中有一半是这样的回答“打吃鸡游戏、懒、不做任何事情、拆凳子、睡觉……”
我故意挑选了这些比较离奇的想法在班级里做集体分析,这些离奇的喜欢做的事情和职业的关系是什么?看我严肃认真的要讨论,同学们的兴奋度降温了。先从“吃鸡游戏”开始,有四个男生站起来认真的说,这个打吃鸡游戏的兴趣爱好,可以以后做“游戏设计师”、“职业游戏手”、“创办职业游戏联盟”等。关于怎么发展,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不是天天打还得做很多的研究。我不想一开始就灌输成为一个游戏设计师的条件,下次有机会给他们展示一份游戏设计师职位说明书。孩子们意识到,这个喜欢做要和职业挂钩,不仅得打吃鸡游戏还得喜欢钻研吃鸡游戏。
下一个,“不做任何事情”。我请写这条主意的同学和大家分享,首先是“喜欢做”和“不做任何事情”有关联吗?如何有关联呢?他开始解释不做任何事情就是不做作业这种学习的事情。我进一步说,那你只说了不喜欢做什么,没有说喜欢做什么。这个时候,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喜欢想事情。想事情勉强可以算是“做事情”,那都喜欢思考什么呢?他答不上来了,我帮他圆场,不是胡思乱想地乐于思考是一些职业必备地素质,只是他需要进一步地去发现自己喜欢想什么或者怎么想。说完了这个,写“懒”的同学主动说,懒的时候就是喜欢运动,特别是游泳。
教育的挑战之一:一起找乐子
他们时刻都想找点乐子,不配合以及看见别人不配合是他们通常的找乐子的方式之一。但是这样的乐子似乎并不可以真正的满足他们,只能带来一时的乐趣。我所想要做的是借由更深入的链接,分享在学习中找寻乐趣的更多的方式。这样的分享基于我自己的深刻体验,在如何传达给孩子上才刚刚开始。这次课让我看到,如果没有这些快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链接是脆弱,没有活力也很难持久的。
特别鸣谢:
WE&I共同体的志愿者“老七”协助上课、拍照并记录下了孩子们的这些金句,和大家分享。感谢WE&I共同体的虎爸设计了社区共同体项目,我们有机会进入到这所学校。感谢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课程研发部的陈馨老师,我们有机会将这个好课程带给这群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