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家庭|第一次厌学

童梦泽最近一周出现了厌学情绪。问来问去,原来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挨批评了。一方面是她自己挺喜欢上课讲话,老师一句,她点评三句。(我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这样的,太喜欢和老师互动了)另外就是据她说,上课的内容还是比较难的。老师说把书翻到某一页的时候,她总是很慢(她是班里最小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孩子是即将升小学,所以就把本来游戏为主的暑托班内容改成了幼小衔接,我也懒得再找其他家,他们家真心不错)。最让她伤心的是,老师批评完了说再这样就调到小班去。

为此她每天高高兴兴的放学回来,又老大不情愿,甚至哭哭啼啼的上学去。我跟老师详细的了解情况,才知道她说的倒是实情。不过这个事情背后倒是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视角。

首先就是关于插嘴,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难改的,并且我也没看到什么改的必要。我甚至都觉得她在家里说话不够多。在学校多一点也挺好,顶多就是说话的时候别影响别人。暑托班的老师这个方面其实容忍度是挺高的,至少都没有主动跟我反映过。另外就是,孩子不管谁讲闲话还是插嘴,首先挑战的应该是老师的课程设计和带领能力吧!

然后就是关于数学的问题。我们在家从来没有刻意教过。之前她一直接受的蒙氏里面对量的基础比较扎实,另外就是我们觉得这种太简单,女儿的智商可以应付。超前学习可能抹杀孩子兴趣。但是最近一年越来越多的去好学校和好老师的交流认识到,早学还是晚学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时候的体验。一个高质量的数学学习体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好的数学学习既需要让孩子真实的掌握数量的含义,也需要帮助激发孩子持续学习动力。

于是我们家就开始了一些些在家的数学教育实践。这部分的工作,主要由童强来引导,我来参与协助。之前用的一套是《走进数学世界》用故事建立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后来,我开始学习华德福的《爱上数学》,那个是小学的,算是提前理解数学的艺术。最近童强开始用《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来教童梦则的数学。这套丛书非常有趣。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学习数字四。童梦泽被要求画出至少四张画,里面是跟四有关的。例如,一只小羊有四只脚,小桌子也有四只脚等等。画完了之后要把这四幅画用一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过程中,她就把四和生活中的形象做了很好的匹配。

另外一个例子是她今天晚上在做的,学习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他整个体验是先从认识数开始,画数字,描数字,从废旧的快递袋上剪数字。然后就是认识量,她从玩具中选择了串珠来做教具。需要把串珠分为不同数字的一小堆,然后再串起来。最后就是把数和量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从多少以及加减的角度进行。短短30分钟童梦泽竟然一直都很有兴趣。

学完了之后,她还是问明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我就抱着她问,她数学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敢去?她说因为不想犯错,害怕犯错。于是我跟她一起回忆,今天我犯了多少错。从睡懒觉,到忘记做饭,到偷懒没有看书等等。我跟她说我一天要犯至少一百个错。我问她,这样的妈妈你喜欢吗?她很认真的说,犯错的妈妈或者不犯错的妈妈,她都喜欢。我又问她,你每天都犯几个错呀?他很认真的说就一个错。我说,那个太少了,至少要犯10个,要多多犯错,才会越来越好。没关系,不管犯多少错,妈妈也会原谅你,老师也会原谅你。只要我们不要故意犯错就行。她终于安心的入睡了。估计明天又是新的挑战。

作者:

曹蕾

有超过8年的教育公益领域专职从业经历,先后为雷励中国、Aha社会创新学院、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效力。工作期间,三家组织都处于创业初期,积累了丰富的创业团队工作经验,以及从研究到咨询到实践的丰富经验。2016年底和伙伴们创办了致力于发展“关心品质”的教育机构“上海未爱教育”。

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我们的业务是利用私董会教练技术、领导力技术、设计思维技术为开展四个关心领域工作的伙伴提供研究、咨询、培训业务。

关于未爱

21世纪的教育本质在于实现“人之为人”,同时也追求“共同生活”乃至“共善”(for the common good),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不仅要学习适合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 (competence),更重要的是,要将下一代的社会化“基因”从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丛林法则”更换为以联结意识为核心的“雨林法则”,在这之中,由关心出发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

然而已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关系性”,缺乏对“关心品质”的培育。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关系性”,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驱动儿童和青少年在关心方面的驱动力,从而帮助他们成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和关心社会的人。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成为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