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思考 |我曾经不相信网课

写在前面的话:

原谅用了一个标题党嫌疑比较重的题目,但是我还是很想用这个标题跟你说,在网课飞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对于网课终于有了一些我们觉得可以分享的内容。以下的文字分享得益于这段时间和来自各方伙伴特别是私董会研习营伙伴的交流。期待在这里的分享可以激发我们之间更多的交流。

——很想分享点什么的曹蕾

最近网课对我来说意味着:

支持一年级女儿上网课

给老师们做直播培训

支持12个孩子做线上的项目式学习

组织“相约星期二”的线上私董会;

从这些体验中我和伙伴们有很多的新的看见。

01

你进入的网课是个什么样的空间?

过去虚拟世界对我来说意味着:接受信息,交换信息,好像一个像银行这样的一个实现特定功能的场所。把教育搬到网上,一开始我很排斥。因为我觉得教育是多么强调体验、感受、场域的,那是“育”,搬到网上,只剩下了“教”了

宅家的日子里,15个月大的儿子被接到婆婆家住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中,我们仅仅视频了2分钟。第一个一分钟的时候,他认出我来,很是新奇。第二个一分钟的时候,他慢慢地哭起来,从一开始的失落到大哭。然后视频就结束了。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孩子或许有一种能力,可以自如的从现实中混合着屏幕的物理空间,进入到屏幕中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是他们参与创造的,并且仅仅透过屏幕和声音,他们就可以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理智”的虚拟世界

我们有这个能力吗?我们的老师有这个能力吗?这样的能力来源于哪里?消失于哪里?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回来?

会不会因为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从物理世界中抽离出来,也可以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摆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进入到一个虚拟空间。这个空间,因为我们的创造,带着我们的气息,我们的品味,我们的想象力的空间。如果是这样,我们就真的多了一个平行的宇宙

02

网络暴露了什么?

你会盯着镜头中的自己看吗?我会,而且到现在还是会。通过其他人的分享,我才知道大家都是这样的。长舒一口气。何老师分享说,第一次做线上私董会的时候,自己也不敢随便乱动头,一场视频私董会下来,浑身酸痛。第二次的时候,就自如很多。汤姐说,没事,我对自己长相有信心,所以上直播就是把脸洗洗干净就好。

真的给到镜头当中的自己最多评判的,不是别人,是自己。评判的核心不在于是否漂亮,关于漂亮我们已经有了太多从屏幕剧而来的刻板印象,好在我有幸被一群不看脸的人包围,也更在意真实。网络允许我真实吗?网络中的真实是我喜欢的吗?

我注意到一年级的女儿有段时间上网课的时候是不那么幸福的,她可以看见老师,但是老师的头像很小很小在屏幕的右下角,像邮票一样大。老师看不到她,她只能在举手被回应的时候可以打开麦克风说话。事实是,上互动课的绝大部分是检查课前的预习情况,对一些事实性知识的正确与否的回应。女儿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弱,所以我就常常看到她课上一会儿很紧张,生怕叫到自己回答,一会儿又很气恼,埋怨老师没有问她那个她知道答案的问题。

网课更快速更便捷的暴露了我们的实力,如果这个实力是别人评判自己的依据,那么大多数像我女儿这样的会很难堪,体验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事实是,有了这样的体验,学习效果需要打一个问号。实力,是我们真是的能力吗?还是有其他因素在作祟。我发现背后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决定,网络让这个因素变得更加理所当然,也因此更少被人提及了。那就是速度。并且,速度快被默认是好的,学的快是好的,答题快是好的,响应快是好的。

进化是无法阻止的。但是,同时我也期待,我们人,可以进化出更多更厉害的方式,例如利用网络的快,来帮助慢的人;例如利用网络的快,去完成只有慢才能完成的事情。事实上,网络一直以“慢”的逻辑来做事情,例如每一个搜索动作的完成都是对整个数据库的完整调取的结果。同样,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让“慢”这样的不完美得以生存的空间,例如读诗。我们兴之所至,聚在一起读诗。在这个时候,内在的那个的柔软的,安静的,有点害羞的自己,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合适的感觉安全的空间。

分享未爱的伙伴大鱼在清明晚上组织的线上读诗活动

03

听到底有多难

作为一个80后,我记忆中的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严厉的,至少也应该是比较严肃的。网课期间,我很感动的是,女儿的各科老师在每一节课上都宛若小时候上公开课时的老师,那么的温柔,可亲。老师们会叫孩子的小名,如果答错了都会很客气地说,回去要好好的练习之类的反馈。

这样的感动持续了没多久,就被我发现的一个事实推翻了。我支持一群孩子做线上的项目式学习,我也跟女儿的老师那样,温柔的说话,不断地鼓励,耐心地纠正。残酷的事实是,我以为孩子可以做到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做到;我以为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孩子们做到了。做得特别好的孩子觉得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收获,反而,做出来成果一般的孩子感觉整个过程特别有收获。孩子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们在进行的语意上一样的对话,在不同的孩子那里不一样。

做了一些探究之后,发现了一些跟我自己有关的原因。在和孩子的对话中,我常常还是会陷入一种模式:孩子做到了或者没有做到,然后将没有做到归结到一些合理的原因中去。在这个模式里面,我非常快速的进行归因,高效的完成了分析,并迅速做出内容调整。老实说,如果不依靠翻笔记,我能记得的孩子的话语极少。

相应地,我却能记得两周前第一次在线的月度例会中几乎每一伙伴的发言要点,现在脑海中还能浮现他们屏幕上的神态,以及在一起的感受。那个时候,我准备好了链接他们的一切,不带有评判的链接他们当下的一切。那一刻,我也放下自己的目标,去和伙伴们一起寻找共同的目标,并且真的相信那个目标肯定会浮现出来。整个会议过程中,我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觉得某个人是啰嗦的,或者自己是表达不完整的。相反,我们会很自然地进行相互的回应,并且没有太强的时间压迫感。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很自然的进入一种探寻的状态,去找我们彼此看到的事实上的不同,应对事实的感受的不同,甚至价值观的不同,甚至需求的不同等等。

现在想来,那些孩子很有可能听到了一切,我说出来的和我没有说出来的。而他们的听源于他们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放下评判,他们接纳自己的无知,以及他们对参与一个更丰富的世界的向往。那么好奇是什么呢?用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好奇是对认知有限的觉悟

源于U型理论

04

网课带来的新选择

上网课这一个月以来,作为家长我已经前后接受了4次关于网课的问卷调查,和老师的进行了不下十次的网课交流,打印各类资料数十次,接收各种通知并完成打卡等数百次。尽管每次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我依然觉得很费劲,甚至忍不住数起来每次要完成一项任务要经历几个步骤。

私董会上伙伴们就聆听进行交流的时候,说到了我们绝大多数人是选择性聆听,我突然觉察到自己关于网课这件事情也是选择性评判。到了女儿那里,就是网课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到了其他的场景如私董会或者线上培训,就自动切换成能线上做总比没有强。当我觉得女儿的网课不好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努力去做改善。而换了私董会和线上培训场景的时候,我看到自己每次都在有计划的改进。从时间、话题、呈现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做尝试,并且有看得见的进步。

在疫情不能出家门的时候,网课是看上去最好的选择,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这个时候拿网课去跟线下课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场景不一样,比较的前提不一样。平心而论,如果未来可以选择,我可能会希望女儿可以自由的选择上课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买特价机票,去她向往的纪录片里的自然,像拍摄者那样耐心的等待和观察大自然。而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不耽误日常的学习,那该是多棒的事情!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意识到,可能那些问卷调查还是有必要认真填写的,至少需要和女儿好好的讨论一番。因为,我希望她生活的那个未来,网课会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个美好来源于她对网课的认识和利用方式

05

网课而来的拷问

网课来了,伴随而来的是,旧模式的失灵,而失灵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我们如何通过网络提供的工具,创造一个迷人的虚拟空间;我们如何邀请和吸引孩子们一起进来这个空间,我们如何将孩子留在这个空间做工作,共同完成这个空间的创造。失灵的本质是网络暴露了我们原本不擅长,但是因为线下各种因素被掩盖了的弱点,更积极的表述方式是,网络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当孩子面临各种各样的来自环境干扰的时候,要吸引并维系他们的注意力就需要我。就我当下的实践来看,网课让我看到现阶段要突破的是:建立情感链接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清晰的表达。

你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拷问?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同时,也特别欢迎你点击下面的微信群,接受我们的邀请,参与更多的未爱教育组织的在线活动和交流。

我们打算开启面向小型教育团队的支持,这个支持核心是分享我们已有的内容产品和工具方法。每周一次线上“教育产品研讨会”。最近一期是4月9日的16:20-18:00的评估视角下的项目式学习。欢迎!

相关阅读

案例 | 在线培训,让更多老师开启PBL

未爱范例|零废弃挑战赛如何搭建展示平台,实现超赢格局?

青色思考| 项目式学习如何捕捉“驱动型问题”?

案例 | 城市极客,遇见滨江——2020同济一附研学回顾

案例 | 72人在线沙龙,如何做?

青色思考 | 疫情之后,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怎样?

青色思考 | 有爱就不孤独

青色思考|PBL教师培训中的三件小事

青色思考|不请自来-2019年上海自然教育论坛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