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自然之友联合未爱教育发起的《自然森友会》第8期如约而至,我们邀请到了来自西安浐灞湿地公园的的李赟老师同大家分享如何利用湿地开展环境教育。本期核心分享内容包括以下三大方面:大环境视角下的浐灞湿地公园;孩子角度出发的生态修复与水处理;基于湿地环境的课程活动设计。

让我们跟随从西安浐灞湿地公园入手,探索更多的环境教育的可能性!
嘉宾介绍
李赟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监测主管,全国自然教育网络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员,西安野生鸟类保护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热爱大自然,喜欢野生动物。

曹蕾
未爱教育创始人,自然之友顾问,万科公益基金会的零废弃校园建设项目顾问。

西安浐灞湿地公园三项重点工作
01
公园积极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在公园的最南端建设功能湿地,由大小不一的种植着不同的湿地植物,芦竹、芦苇、睡莲、香蒲、菖蒲等的16块区域组成。从灞河引入活水,将灞河水净化成为符合湿地内动植物需求的水,最后经由公园东北角的退水口汇入灞河,每天的净化水量约1.1万吨。为灞河和渭河的水质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





02
鸟类栖息地的恢复工程
通过改变水环境状态、种植树木、培植草坪、种植可食植物、限制区内人为活动等方式,以恢复鸟类栖息环境。同时,通过人工投食、人工辅养、野化放飞等措施招引鸟类。



03
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活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库和科普宣教活动怎么结合,如何利用湿地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价值体验,充分发挥生态公园的优势?是湿地公园工作团队希望通过科普宣教活动来进行回应的。
同时,一些游客的不当行为(例如利用食物)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宣教活动至关重要。

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活动
// 宗旨 //
在湿地中学习,保护城市河流,
保护野生动植物。
// 愿景 //
(1)成为优质的湿地学习中心
(2)成为湿地保育的典范
目前湿地公园的此部分板块主要分为休闲观光和科普宣教两大部分,例举以下三个活动:
1
我们身边的鸟类朋友
帮助公众了解更多鸟类品种,引导其
树立与鸟类世界和谐共处的正确观念;
2
湿地秋季的颜色
帮助公众认识湿地公园内的植物种类,
引导其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3
快来湿地解锁“水密码”
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水环境。
李老师也在分享鼓励学校组织更多自然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成长,明晰自己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鼓励家长们积极带领孩子参与此类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自然形成认知。

精华访谈
李赟老师干货满满的分享之后,参与直播的小伙伴们基于西安浐灞湿地公园的案例提出了更多更为具体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湿地公园与环境教育深度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1.当学校的地理条件受限时,如何将湿地建设转化为具体实践?
地理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考虑推动小微湿地建设工程,比如上海八中的湿地实践,可以在已经建立池塘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水生动物幼苗,继而吸引到鸟类、青蛙等动物,以形成微型的生态系统,完成一个生态链闭环。从环境教育的角度,可以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此过程中进行生态观测,比如监测吸引到的动植物种类类型和数量,形成对于自然教育的进一步认知。
2.对长期参与湿地活动的孩子或亲子家庭,如何给到TA们系统化的课程,达成孩子自身的成长和湿地生态保护的目标?
先从基础的知识科普入门,继而进行进阶型的实践探索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鼓励孩子们在自然中进行探索,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
3.学校场域内老师们如何进行或开展生态监测的课程活动,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基于学校老师们缺乏生态监测的专业知识这一背景,李赟老师建议物种监测方面可以购入一些《口袋书》进行学习和对比。以鸟类为例,可以利用《常见的鸟类图鉴》将收集到的鸟类数据进行对照和辨别。更为少数和必要的情况,可以向一些专家进行请教。
学校场域内开展此类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环境/物种保护相关的基础知识;
2.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孩子们通过持续长期的监测更容易意识到生态环境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当下环境变化发生的原因;
3. 在识别小环境问题的同时帮助培养孩子们的系统性思维,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种发挥作用。
4.西安浐灞湿地公园是在沙坑的基础上改造,那么改造前期的垃圾清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
答 李赟老师回应道,湿地公园改造前期是在挖沙坑的基础上进行修整,而后引入灞河水。整个过程保留了原有居民的果林,兼具蓄水防洪功能的同时也独成一景。
5.学校层面可以怎样和湿地公园进行合作呢?
非常欢迎大家在网络上搜索西安浐灞湿地公园的联系方式,信息互通后可以进一步商讨
研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和开展形式。
现在西安浐灞湿地公园对于公众是免费开放的状态,如果有自然教育组织想利用这个场所开展活动,需要提前联系活动策划部门。
6.目前浐灞湿地公园已开发的课程将通过什么形式和外部进行合作呢?
目前的浐灞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课程还在内测阶段,并未开放给外部进行合作,但非常欢迎有意向的组织和机构联系浐灞湿地公园团队进行合作和更多的探索。当下大部分湿地公园仅是作为城市公园的休闲场所,李赟老师也在分享中强调希望未来能湿地公园可以涉猎到更多的生态教育或科普宣教活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自然价值。
7.湿地公园内的监测工作是否对公众开放,公众能够通过什么形式参与呢?
目前湿地公园的监测工作还属于内部监测,主要集中在水质、大气、动物、植物四大方面的监测;对于公众参与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参与空间的,我们也在积极构思可落地的方式。
8.湿地公园是否易受天气(暴雨)影响,是否容易导致场域面积的缩小?
灞河修筑时便考虑到此问题,建设堤坝来控制水量存储、水位线的高低,同时灞河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也有开关的设置,当外部水位高于湿地公园的水位时将会关闭闸门,防止湿地公园被淹或场域面积缩小。另外,李赟老师强调其也在科普宣教课程中引入了防洪知识,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
8.对于目前国家层面推动的应对气候变化和3060“双碳”目标议题,浐灞湿地公园是否有相应的主题回应?会如何回应?
目前湿地公园和中科院在意向合作阶段,希望在未来探索更多湿地公园碳中和和碳排放方面合作的可能性。



结 语
《自然森友会》第8期以西安浐灞湿地公园为切入点,同各位分享了关于湿地公园和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满满干货,同时也探索了学校层面与湿地公园合作的可能性,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联合更多环境教育领域的相关方共同推动更多形式的成功实践!
到这里,本期自然森友会就暂告一个段落了,欢迎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进行会看,了解更多精彩细节。也请各位读者继续关注下一期的自然森友会,我们将联合更多领域的环境教育实践者分享他们的经验,下期自然森友会见!
关于我们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教育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自然之友,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目前,全国志愿者数量累计超过30000人,月度捐赠人超过4000人。一直以来,自然之友通过环境教育、生态社区、公众参与、法律行动以及政策倡导等方式,运用一系列创新工作手法和动员方法,重建人与自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